等韦皋出来混时,家庭提供帮助已相当有限,其所获成就,基本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p
所幸,大家族还是给韦皋,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至少让他有机会,找了个很牛的老丈人——张延赏。/p
张延赏出身河东张氏,为开元名相张嘉贞之子,其妻苗氏乃太宰苗晋卿之女。/p
当时,还没当上宰相的张延赏,想给宝贝女儿找个乘龙快婿,便在京城大宴青年才俊。/p
但挑来拣去都不甚满意,苗氏虽为一介女流,却比老公有识人之能。/p
她向张延赏推荐道:“此人(韦皋)之贵,无以比俦。”/p
女儿大了,总要许配人家,既然老伴相中了,与韦氏联姻也不算辱没。/p
但婚后,住在张家的韦皋,身上毛病渐渐显露。/p
他性格高傲,又不拘小节,并不愿意特意去取悦张延赏,很少和老丈人喝酒撸串,更少与其他人沟通。/p
两三年之后,老丈人对没什么建树的韦皋,越来越不满,连带着家里仆人都开始不待见他。/p
只有目光独具的丈母娘,依旧另眼相看,坚信他必有一鸣惊人之时。/p
见丈夫被父亲冷落,被仆人怠慢,张延赏的女儿也很伤感。/p
她流着泪对韦皋说:“韦郎七尺男儿,文武兼修。怎能长期沉滞在我家,让人看不起?国家正逢用人之际,岂能虚掷青春,甘于平庸?!”/p
言毕,便拿出全部嫁妆财物,让他出去发展。/p
韦皋向岳父辞行时,张延赏考虑到他财力单薄,便以七驮驴子的财物相赠。/p
当面没驳岳父面子的韦皋,却在每经过一个骤站时,便让人送回一匹驴子的财物。/p
七个驿站后,张延赏所赠财物全部送回,只剩妻子的嫁妆和一些书籍。张延赏看到财物被原封不动送回,也不过摇摇头而已,再无帮助女婿的行动。/p
此后,韦皋渐渐混出了名堂,贞元元年(785年)六月,官拜检校户部尚书,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p
而他要接替的前任西川节度使,恰恰是看不上自己的老丈人张延赏。/p
为了给老丈人一个惊(bao)喜(ji),韦皋故意改名为韩翔。/p
直到韦皋距府衙只有30里路了,张延赏依旧蒙在鼓里,有人告知:“来接任的韩翔,实际上是韦皋。”/p
苗夫人听到后,惊喜的说:“如果是韦皋,必然是女婿韦郎。”/p
张延赏笑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甚多,那个韦皋估计早就死了,怎么会来继承我的位置?妇人之言!”/p
第二天,韦皋入城交接官印,张延赏闹得非常难堪。/p
有首诗讽刺张延赏没有识人之明:/p
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多少出风尘。/p
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p
注:诗中的“宣父”即孔子,他在唐时被尊为宣父。/p
这段故事依旧载于,唐人范摅所撰的笔记小说集《云溪友议》。/p
不过,故事本身有不少不甚合理之处,大家当个段子看就行了。/p
另外,韦皋的老丈人在故事里是个反面角色,似乎没什么能力。/p
但其实,张延赏在当时也算赫赫名臣。/p
他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升任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时,蜀地先后经历了杨国忠两征南诏惨败,郭英乂、崔宁、杨子琳之乱,百姓疲敝,制度无存。/p
张延赏到任后,轻徭薄赋,重塑律令,使得蜀地逐渐恢复繁荣。/p
正因此,韦皋接任西川节度使后,张延赏才会入京拜相。/p
二、才女薛涛的舍离断/p
说到中国古代的才女,大家可能想到的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之类。/p
这四位才女,各个家里非富即贵,算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p
我们今天说的,可不是这种才女里的“战斗姬”,逗欤流量天后。/p
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涌现出了一批女诗人,其中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艳压群芳,组成了“才女天团”。/p
薛涛,京兆长安(西安)人,本官宦之家,其父薛郧学识渊博,从便教她读书、写诗。/p
父亲出使南诏染疠病而亡后,陷入困境的薛涛不得不在16岁,凭“容姿既丽”、“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p
从官宦之女沦落风尘,薛涛所受打击和失意自可想见。/p
她也很清楚,士大夫们“歌儿舞女”的轻薄鄙视,为此薛涛不得不以“敏捷”诗才,打造一个不卑不亢,而不是“卖弄风情”的人设。/p
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西川节度使后,在一次酒宴上,薛涛即席赋诗,提笔而就《谒巫山庙》:/p
朝朝夜夜阳台下,/p
为雨为云楚国亡;/p
惆怅庙前多少柳,/p
春来空斗画眉长。/p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从此节度府每有盛宴,薛涛都成了侍宴的不二人选。/p
凭借韦皋提供的平台,薛涛大红大紫诗名远播,与许多着名诗人都有诗文唱和,其中不乏白居易、元稹、牛僧孺、张籍、刘禹锡、杜牧、张祜等大佬级人物。/p
随着接触的增多,韦皋发现薛涛并非只能做些吟风赏雪的小令,她对很多事物都有很独立的见解和思考。/p
渐渐的韦皋开始让她协助处理一些稀碎的案牍工作,没想到薛涛代笔草拟的公文,不但富于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21957/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21957.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三十章 杀神李煜)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叶苑风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