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仗着自己生就一副好皮囊,他向武则天自荐枕席,欲沾雨露之恩。
武则天称皇帝位初期,杨炯的族弟起兵讨伐,事件平息后,族弟被杀,杨炯因此受到牵连。
也不知是否是受宋之问影响,骄傲的杨炯,后来也极力地歌功颂德。
武则天如意元年,洛阳宫中大办兰盆会,杨炯借机写了一篇《孟兰盆赋》,赋文中尽夸耀之能事。
杨炯写过一些言不由衷的赋,也作过一些流芳百世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何等真切激昂。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又是如何豪放率直。
但实际情况是,杨炯从未在战场厮杀,也从未切身感受战争的残酷。
那些热血沸腾的诗篇,是写给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自己。
就好比,那些优美绮丽的赋,是写给身居高位的当权者。
“后事交由后人说”
因为《孟兰盆赋》写得太好,那年冬天,杨炯得以出任盈川县令。
昔年裴行俭的预言,终于应验。
宰相张说,是杨炯的另一个好友。他比杨炯小十来岁,却沉稳很多,官也做得更大,在杨炯外迁为盈川令时,他特意写箴言规劝。
张说先是心悦诚服地恭维,然后规劝杨炯道“才勿骄吝,政务烦苛”。
杨炯有一个伯父名曰杨德干,此公就是那个造反族弟的父亲。杨炯一生,受他们所累。杨德干为人严苛不近人情,官场流传一句话,“宁食三斗炭,不逢杨德干”。
张说因此而担心杨炯,所以才作善意地规劝。
他所担忧的事情,竟然全部变成现实。据新旧唐书记载,杨炯到任后,以酷吏着称,他似乎是把满腹的牢骚,发泄到本县的百姓身上。
这大概也是今天的读者,最不愿看到的一幕。诗人可以狂傲,却不可以严酷。
好消息是,杨炯施行酷政的记录,似乎也不足为信。
据学者考证,杨炯在任时,断诉公道,清正廉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甚至特意盖了一座杨炯祠。
祠内立有杨炯的塑像,门边还有一副楹联:“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
据《盈川城隍庙碑》所载,杨炯在此地做县令时,某年旱情严重,田地干涸,杨炯向天求雨,天神却不应。
杨炯沐浴更衣,来到一口枯井前,面朝天穹祈求,祈求完毕,纵身投井以殉。
是夜,盈川县内狂风大作,天上乌云密布,井水猛涨,大雨倾盆而至。
杨炯的这个结局,想必也是个传说。但相比于冷峻的史书,这个结局是那样的温馨而悲情。
我们还是愿意相信,杨炯是个狂傲的,可爱的,仁义的翩翩少年。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783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783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95章 处子之身)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古云谷雨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