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本为奥斯曼改造时期的建筑,也就是人们印象中的巴黎范儿。
这几个区房价特别高,投资收益甚微,毕竟连巴黎人自己都舍不得让出来给别人住的地方,可想而知会卖出怎样的高价了。
尤其是七区的巴克街,可谓是现代生活模式的发源地之一,“逛商场”这一名词就起源于这里。
住在第七区的巴黎人是最骄傲的,因为他们打开窗户就能看到铁塔。
这种城市的地段优越感和魔都人打开窗户能看到新天地的酒吧,或者杭城人打开窗户能看到西湖是一样一样的。
不管房子有多小,只要开窗能看到铁塔,那就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往下看...
2,3区、4区、11区。
交通便利程度:5星。
安全性:5星。
文艺装x范儿:5星。
性价比:5星。
这几个区是巴黎的中产和小资,还有文艺青年居住的地方,尤其是2区,也称为“玛黑区”,建筑风格还保留着巴尔扎克时代巴黎的样子。
房价很高,性价比也很高,因为很有可能你住的房子就是600年前造的。
3区、12区有着很好社区氛围,商业比较繁华,啥都有,啥都不是很贵。生活非常便捷,同时在共和广场附近,有一种法兰西共和国的气场。
3,13区。
交通便利程度:4星。
安全性:4.5星。
文艺装x范儿:1星。
性价比:4星。
这个区没啥好说的,就是华夏城,类似于唐人街,生活方便,房价便宜(高楼比较多),很多华夏人将房子隔出几间来出租。
13这个数字在西方社会不是啥吉利数字,所以对于这个区来说,巴黎人好像也在冥冥之中抱有些成见和歧视。
巴黎从改造确立十三区以后,这里便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业区,富人们不想住在这里,穷人和外来移民慢慢找机会在这里谋生。
于是当时的13区除了一杆杆大烟囱,还有各种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小铺子,五金铺,铁铺,锁匠铺,轮胎铺,电机维修铺等等等等。
这些带有些油腻,尘埃,噪声的名词,或许就是20世纪初13区的缩影吧。
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越南移民来到了13区并在这里扎根。随之而来的是东南亚餐馆和亚洲超市的兴起。
与此同时,华夏移民慢慢也搬到了这里,由于裙带效应,20年后的今天,粤语和普通话成为了这里的“官方语言”,甚至连13区的麦当劳的招牌都是用中文写的。
这里有路边卖菜的华夏小贩,有卖广式烧腊的招牌餐馆,有越南特色米粉pho餐馆,甚至还有求神拜佛的祠堂,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亚洲元素。(华夏留学生的首选之地,隔三差五过来搓一顿。)
4,10区。
交通便利程度:5星
安全性:2星
文艺装x范儿:2星
性价比:3星
咳咳....这个区相当乱了,鱼龙混杂,呃...很多店面都亮着红灯.....
。。。。。。。。
ps:唉,4600,啥也没有,跪求订阅票票打赏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5812/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5812.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五百一十八章 巴黎分区图走人刷钱)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当当的响亮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