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勒死和缢死不同,缢是有重量垂坠的意思,而勒就是靠外力勒住,如果是陈凌自勒,那么当她昏迷休克之后,双手就会自然松开,等到几分钟后就会恢复意识。
而且如果陈凌是这种人,没必要把自己的口唇缝合上,“缝合”这个动作似乎就意味着没打算给自己留后路。
也就是说,陈凌可能知道这种仰卧式自缢,可以达到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目的,否则她完全可以换一种更有把握的姿势。
当然,这些推断都是建立在假设陈凌是自缢的前提上。
想到这里,陆俨又朝四周看去,见孟尧远正在检查其他女囚的私人物品,仿佛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正在和冯蒙商量。
冯蒙表情严肃,盯着那一小袋东西看了半天。
陆俨走近几步,冯蒙将小袋子交给他,说:“你看看。”
陆俨观察着小袋子里的药片形态,又倒出一颗放在掌心上观察,通过经验推断大概方向:“可能是海米那。”
很轻的几个字,但在场几人眼色都变了。
海米那是一种有安眠成分的管制类药物,也是前些年流行的新型毒品。
在缢死案件中,有小概率事件是将他杀伪装成自缢,凶徒在作案时为了防止死者剧烈挣扎,通常都会先用安眠药令死者入睡。
虽然暂时还不能肯定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间女囚宿舍牵扯了不止一桩案件。
孟尧远很快将小袋子装进证物袋,做好标记。
陆俨也跟顺着字迹,看到记录上清楚地写着一个名字:李冬云。
又是李冬云?
在发现陈凌的尸体之后,拿着笤帚清理地面的也是她。
陆俨沉思片刻,转而走向七号房的门口。
按理说这个时间,方旭和李晓梦应该已经将资料拿回来了。
其实只要仔细研究囚犯的资料,再检查一下现场,大多数情况下,就应该就能判断出陈凌的死有无可疑,进而锁定相关嫌疑人。
可如果真这么简单,狱侦科完全可以自行解决,今天之内就可以“结案”,根本没必要申请协助。
陆俨正想到这里,方旭和李晓梦回来了。
方旭从袋子里拿出资料:“陆队,资料拿到了。”
陆俨点头,刚要接过,却见两人神色有异,欲言又止。
陆俨问:“怎么了?”
两人对视一眼,李晓梦小声说:“是这样的,我们见到了住在这儿的几个囚犯,也要了一份狱侦科做的笔录,还补充了几个问题,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直到其中有一个囚犯,听我们是市局过来的,突然就追问我们刑技实验室是不是也来人了,又问……”
说到这,李晓梦下意识朝里面望了一眼,清清嗓子,把声音压得更低:“又问痕检科的薛芃是不是也来了。”
薛芃?
陆俨动作一顿,下意识侧过身,望向屋里。
薛芃仍在取证,她就蹲在地上,仔细检视着陈凌的私人物品。
阳光从窗户外透进来,刚好落在薛芃的背上,将身上的防护服照的有些透明,蒙上了一层金色。
恰好这时,薛芃感受到外来的视线,抬了下眼,隔着半间屋子,看到站在门外三人。
就算薛芃再迟钝,也能感受到三人的目光指向。
薛芃狐疑且缓慢的略过方旭和李晓梦,最终看向陆俨。
双方都戴着口罩,虽然看不清彼此的全部表情,却依然能从眼神中窥见一二。
安静了几秒,薛芃扬起眉梢,隔空询问。
你在看什么?
只是陆俨下一秒就挪开目光,转过身用后背阻挡薛芃的视线,与此同时,心里也埋下疑问——问起薛芃的女囚似乎对公安机关和狱侦科的程序有些了解,只是她为什么会知道薛芃在市局的痕检科,还特意问起?是彼此认识还是……
只是想归想,陆俨面上却不动声色,一边翻看档案,一边问李晓梦:“那个女囚叫什么?”
正好翻到一页,李晓梦看见了,指着说:“哦,就是她……方紫莹!”
方紫莹?
陆俨先是一顿,随即愣住了。
※※※※※※※※※※※※※※※※※※※※
来了来了,文案上的名字终于来了!
……
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1、本章提到的静电吸附器:就是在地上铺一层塑料薄膜,薄膜上有金属层,然后打开静电吸附器,薄膜上就会产生高压静电,将地面上的灰尘吸附上来,那么足迹就会完整的在薄膜上呈现,再进一步拍照和记录。这只是提取足迹的其中一种方式。
2、多波段灯:有不同波段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是紫外线,有些痕迹肉眼难以发现,比如足迹,用多波段灯照明,就比较容易看到了。就算现勘技术越来越发,这种灯也一直在用。
3、室内现场取证顺序:先门口取证,比如锁上的撬压痕,门口的足迹,然后是地面和一些表面比较容易先消失、破坏的证据。否则要是一开始就直奔尸体和屋子最里面翻找,这一路上的表面证据就会被来来往往的技术和法医转移、破坏。
同理,法医进场在技术之后,这和一些影视剧演的也不一样。法医接触尸体,过程中会影响其它物证,要尸检就要挪动尸体,也会改变尸体上的痕迹物证和生物物证,所以在刑侦之后,技术先进场做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4938/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493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2)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余姗姗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