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传统的迫击炮外,二战中新出现的后坐力炮以及火箭筒也是步兵们的主要火炮支援武器。火箭筒就不用说了,中国陆军作为最早研发并服役火箭筒的军队,全军广泛装备了火箭筒,其在陆军内部的战术定位和德国的铁拳系列所有不同,中国陆军的火箭筒的主要战术定位并不是反装甲,而是打击固定工事目标,补充枪榴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主要交战距离是在五十米到一百五十米之间。
而后坐力炮,这才是中国陆军中的便携式反装甲武器,比如1941年式后坐力炮,口径为105毫米,发『射』专门为其生产的破甲的时候有效『射』程可达五百米以上,而破甲能力达到了一百五十毫米以上,主要装备营级部队,伴随步兵一起冲锋,主要执行近距离反装甲任务,同时也可以发『射』高爆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任务『性』比较大。
虽然火箭筒和后坐力炮有着比较大的相似『性』,但实际上不是同一种东西,火箭筒的重量要轻很多,而『射』程也非常近,早期连一百米都不到,现在各国广泛服役的火箭筒也就一百米到一百五十米左右的『射』程,而后坐力炮的话,发『射』破甲的时候『射』程可以达到五百米,而发『射』高爆的时候『射』程甚至可以达到一千米以上,而且精度上也差距较大,火箭能不能命中纯粹是看人品,别说二战时期了就算是二十一世纪里的火箭要命中那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后坐力炮的话,除了苏俄的是后坐力炮是没有膛线的外,其他几个国家的都是有膛线的,也有着简易的瞄准器具,精度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
所以作战时火箭筒是配属到步兵排甚至还班这个级别上,然而后坐力炮却是属于营级火炮,总类上不属于步兵武器,而是属于炮兵管。正是因为这个1941年式后坐力炮归属炮兵官,中国步兵部门的部分将领们都是想着研发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后坐力炮,用来让步兵直接携带作战,不过由于『性』能取舍以及装备问题等问题,以至于没能实现而已。
在波利卡斯特隆这个小镇里,中德双方的军队们在瑟瑟发抖的希腊民众眼下,展开了一场的本世纪中德之间最为残酷的消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