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那甲时不时就会随风飘动,李承志还误以为李松的人偷跑回来了。/p
多出来的这些,其实都是暂时移驻于朝那城外的那一旅甲卒和两营辅兵。/p
定然是斥候巡探时,撞到了李承志的白甲亲卫,便猜到李承志定然在车驾里。/p
他们想要见礼,但李承志在睡觉,李睿自然不会放行。/p
李承志有些欣尉:虽已非战时,更无自己管束,但即便是辅营,白甲兵的军纪并没有涣散,依然能严守自己定下的军律,将斥候派出了二十里之外。/p
不然辅营统帅不可能早早等在这里。/p
正在与李睿争执的是张信义,张敬之的堂侄,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李承志的堂舅兄……/p
他轻叹一声,朝身边的亲卫招了招手:“告诉张信义,让他好生收拢兵卒……我在司马府里等他,就不入营了……”/p
竟然过营而不入?/p
张敬之嘴唇微微一动,不知想说什么,但话到了嘴边,又让他咽了下去。/p
他很清楚,李承志在避嫌。/p
何止是不入营?/p
一旅白甲甲卒,四旅白甲辅兵,差点就让李承志给解散了……/p
为免后患,但凡是朝那籍的,泾阳籍的,或是多少与张敬之,杨舒等有些干系的,全都被李承志留了下来,也就是移驻朝那的这五旅。/p
而随李松循走的那四营,一半以上都是李承志大败李文忠之后整编的俘虏,小半是李宋两家的乡壮,及一部分僧壮。/p
按李承志的设想,便是从稳定朝那县民生的角度考虑,这五旅士卒都是要就地解散的。/p
但不管是奚康生,还是李韵和杨舒,却没一个人答应。/p
开什么玩笑?/p
如此强军,是说解散就解散的?/p
你李承志不要,有的是人要。/p
李韵是岐州刺史,不管解散不解散,他都沾不上边……/p
剩下的几位,奚康生想要充为州兵,杨舒想充为郡兵,张敬之则在头痛,整个朝那县才有多少丁壮,若这两千五百兵卒全被征召成了官兵,朝那县又该怎么办,地还种不种了?/p
再加李承志封赏还没下来,说不定就会封为带兵的军将,到那时谁也不用争,自然还归李承志统属。/p
所以几相一叠加,这两千五百兵的去向就先被搁置起来。/p
还是李承志亲自找奚康生分说,说士卒思乡心切,能否移驻至朝那城外。/p
只要不解散就行,奚康生自然就答应了。/p
这也是此战之后泾州戊卒、青壮折损近三成,但奚康生依旧有底气让高平镇军撤出萧关,换由泾州州兵来驻守的底气所在……/p
……/p
十里之距,转眼便至。/p
看着十数丈那巍峨如山的白甲军阵,李承志心头一热。/p
“张信义这混账,都说了不见……”/p
嘴里骂着,李承志忍不住的心里阵阵激荡。/p
这全是……我李承志的兵……/p
李承志的身材那般高挑,相貌那般出众,况且还站在车辕上,白甲兵卒哪有认不出的道理?/p
也不听有人下令,更不见挥动令旗,两千五百兵就如被绑在了一块,动作整齐的让人害怕。/p
只听“咚”一声震响,五旅士卒重重的一敲胸甲,齐唰唰的跪了下去,齐声暴吼:“大帅!”/p
明明是朗朗晴空,却仿佛炸起了惊雷?/p
“大帅……”/p
“大帅……”/p
“大帅”……/p
就如山崩海啸,一阵阵回音,飘荡在雄城、山岭之间,久久不息。/p
一时间,竟好像再听不到半丝多余的杂音,就连山风刮着旗帜飘展的声音,都被压盖了下去。/p
即便再镇定,再矜持,李承志还是不由自主的红了眼眶。/p
他也知道,今时已不同往日,这五旅士卒已是板上钉钉的官兵,他李承志也已是名符其实的朝廷命官。/p
再叫大帅,就很犯忌讳了。/p
我已经不是你们的大帅了……心里反反复的转着这样的念头,话更是到了嘴边,但就像是被塞住了喉咙一样,李承志就是没办法说出口?/p
去他娘的避嫌,去他娘的忌讳……/p
爷爷一手带起来的兵,凭什么不能见?/p
李承志一个箭步跳下马车,朝军阵走去。/p
/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418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418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二百四十章 年少慕艾)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眀志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