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青摘摇摇头说道:“我从来未曾怪过陶臣末,我已经老了,恐怕也不再是陶臣末的对手,更何况他还只是程锦尚手下的一将,这些后辈联起手来你我根本就难有招架之力,但凡事因我而起便要因我而终,这样将来见了先帝还有童帅,我才无愧于心。”
张高也不知在想什么,只是叹了一口气,未再言语。
“草民颜青摘叩见陛下,吾皇万岁!”再一次踏进皇宫,再一次拜见大渊皇帝,颜青摘早已老泪纵横。
“颜尚书?”见到大渊昔日贤臣,宋骁也是大感意外。
“颜青摘已是一介草民,担不得尚书二字了。”颜青摘越说越是悲切。
宋骁赶紧来到颜青摘面前,伸手扶起衣衫褴褛的他,哽咽道:“大渊辜负老尚书一片赤诚,是朕的不是,无论如何,在朕的心中,你永远都是大渊的尚书。”
“老臣谢过陛下,谢过陛下。”颜青摘颤抖着说道
“老尚书,众臣皆离朕而去,你为何却还要来见朕这个亡国之君?”宋骁因为连日的忧虑脸色苍白,有气无力的说道。
“大渊给了老臣用武之地,给了老臣荣耀,现大渊有难,老臣又怎能弃之不顾,老臣一身枯骨,愿长埋泰安城下,是以老臣违背圣命从贬谪之地回来了,还望陛下莫怪。”
宋骁大为感动,哽咽道:“大渊负了尚书,但老尚书却以德报怨,朕以为只有朕还独守孤城,想不到临死之际竟得尚书相护,值得了值得了。”
“事在人为,陛下也切莫过于悲观,只要守住泰安,一切都有可能。”颜青摘仿似又回到了四十年前。
被颜青摘这么一说,宋骁仿佛在黑暗之中看到了久违的一束光,立马问道:“老尚书可还有什么办法?”
“陛下此刻应先到城上鼓舞士气,同时发布诏令,凡愿勤王者许高官厚禄,反愿归顺者皆既往不咎,程锦尚士气如虹,但他毕竟是举兵反叛,只要泰安久攻不下,各部势力必然会有其他想法,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心一散,必生裂痕,老臣没有把握必胜,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好。”
“可是大渊的主力全部在佑州,余怀群显然已经是生了异心了,勤王之师何来?”
这倒是出乎颜青摘的意料,只不过眼下顾不得那许多,他继续打气道:“凡事求人不如求己,陛下尽力了才会问心无愧,无论结果如何,老臣都愿意追随陛下。”
“好好好,老尚书尚且英勇,朕又有何惧,朕这就去巡视三军将士,王林,就按老尚书说的发布诏令,事在人为,成败无惧。”有了颜青摘的豪情,宋骁也有了底气。
没过多久,混在出城难民之中的诏令便传了开来。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颜青摘放出去的探子。
王金易、陈振纲对此诏令自是嗤之以鼻,大局已定,宋晓如此挣扎在他们看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意义。
面对城高墙深的泰安城,当然不能仅仅依靠人力进攻,此时陶臣末的攻城塔便显得至关重要了,可是有一点,泰安城不光城墙高耸,他还有一条水面宽深的护城河,有如此一条护城河在,攻城塔的作用貌似根本就无法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彻底放弃这样的攻城神器不用,毕竟有备无患。所以王金易还是下令工匠打造攻城塔,同时派人在城外轮番劝降,以作两手准备。
颜青摘更是没有闲着,他与张高商量之后,将除了禁军的设备外其他所有兵器全部调送去了城头,包括滚木、箭矢、石脂、乱石等各种能用得上的东西,同时亲自检修由太祖皇帝亲自设计布置的二十余架“龙渊弩”,既是以小博大,就一定要万事俱备。
泰安城内的守军本来是无心再战的,但当他们看到了皇帝与颜青摘之后,心理不由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颜青摘很清楚这种变化持续不了太久,所以当渝州军再在城下劝降时,他拉弓搭箭,一箭射翻了领头劝降的人,这一下出乎所有渝州将士的意料,他们本以为泰安城现在定然是人心惶惶,哪里想过竟然有人敢主动挑衅,于是乎几个人气呼呼的跑来找王金易要求立马进攻。王金易一听,也是想不到这城中竟然还真有不怕死的,既然如此,先打打看。
大渊明靖四年春,在震天的战鼓声中,耸立中原大地的超级帝都泰安城遭受了三百多年来第一次敌袭,城中守军有些无措,但没有退路,颜青摘立于城头,面不改色,放眼望去,城上城下全是自己四十年前的样子,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守,别人是攻。
有颜青摘和张高的亲自指挥,守城将士逐渐有了秩序,防守也逐见章法,加之高墙的加持,渝州大军的第一次攻城并没有取得成功。
这是王金易意料之中的事,看来,光凭意气是无法拿下泰安的,作为大渊最后的尊严,泰安城自有威严在,所以他命令加紧构筑攻城塔,完备云梯、投石器等其他攻城器具,当然,他也并没有放弃继续劝降的办法。
这一次,他们选择站在一箭之外,然而,颜青摘却用本是主要用来对付投石器的“龙渊弩”一箭穿透四人,再一次让渝州将士闭上了嘴。
“他娘的,事到如今竟然还有人替皇帝如此卖命,城中主将可确定是张高?”王金易显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357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357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兵临城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烟云公子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