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把弄自己打造的根雕的宋继听了这个消息终于还是动了容,再昏聩也知道如今的大渊江山已经支离破碎,跟其他帝王一样,他不想祖上打下的江山就这么丢在自己手里,可事到如今,谁才是那个扭转乾坤的人呢?秦庸?显然不是,恰此时,礼部尚书魏海明来报,老将军梁平川因病逝世,宋继这才想起,他年少时,童静、梁平川、颜青摘等名将何等意气风发,当年四夷作乱,在这三个人的守护之下,大渊毫不畏惧,最终天威得续,江山得保,可如今,多么相似的情形,只是这些人都不在了,童静早已驾鹤西去,梁平川这又紧随其后,剩下一个颜青摘也业已杳无音信,要是时光能再倒退二十年,他一定好好对待这些功臣,退一步,他也一定会好好对待陆守夫、程锦尚这些后起之秀,可奈何,尽管他是天下至尊,却也战胜不了时间。
念及此,悲从中来,他拔出龙剑将自己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根雕砍了个稀巴烂,将在殿中的兵部侍郎和礼部尚书吓得不轻,这二人只得跪地呼喊“陛下息怒。”
其实在宋继心里更多的是无力回天的心酸,偌大一个朝堂,万里江山,竟找
不到一个可以对付这些蛮夷的人。
“传秦庸。”宋继有气无力的说道。
内廷太监正转身离去,突又被宋继叫道:“慢着,先不传了。”
宋继此刻有些有气无力,瘫坐在龙椅前台阶之上,看向魏海明和宇文甫,问道:“你们二人可有何办法?”
魏海明是礼部尚书,不通军事,同时,他也多多少少和秦庸有些干系,所以此刻自然不敢先开口。
“陛下,长宁王为护疆土亲上战阵,一到滁州便阻止了北弃人的进攻,这除了长宁王个人勇猛,也还仰仗皇家天威,亲王出征,自能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相比起来,卫戎实力不如北弃,若是能让太子殿下到靖州披挂督阵,必然也能如长宁王在滁州一样,立竿见影。”宇文甫借机建议到。
“不行,宇文甫,你这是做什么,太子殿下乃大渊储君,怎可如此草率披挂出征呢?”魏海明见势不妙,赶紧阻止道。
“请陛下恕臣死罪,臣有话要说。”宇文甫说道。
“赶紧说。”
“陛下,大渊江山已是风雨飘摇,天下有识之士皆思报效朝廷,更何况我等大渊臣子,又更何况皇家贵胄,太子乃储君,更当思疆土完整、社稷安泰,惟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方能激励将士,凝聚人心,如此才有歼灭蛮戎护我大渊天威之可能。”宇文甫声色俱厉的说道。
“陛下三思,太子亲征非同小可,此事怕还是需要内阁商议之后才能定夺呀。”到此刻,魏海明已然知道了宇文甫的用心。
“内阁内阁,内阁要是能解决事情,也不至于闹到现在这个地步。”说起内阁,宋继并无好话。
“可是陛下,刀剑无眼,要是误伤了太子,那可如何是好啊,上次南征,太子殿下便受尽个中痛苦。”
“长宁王在滁州日日厮杀,为何不见魏大人关怀?”宇文甫问道。
“长宁王为何要去滁州你比谁都清楚,太子南征之时如何受伤你也比谁都清楚,现在在陛下面前卖惨,意义何在?”魏海明也有一些恼怒了。
“行了行了,你们这些臣子,一个个满嘴仁义道德,私下何种算计以为朕不知道吗?朕要你们何用,都滚,都给朕滚出去。”
宇文甫与魏海明谁也没讨得便宜便都被轰了出去。
出了皇宫,魏海明直奔秦庸相府,并将在宫中的情形说与了秦庸听,秦庸大感不妙,立马动身进宫,在半途便遇见了前来传旨的太监,说这宋继刚好要召见秦庸。
一见到宋继,秦庸立马跪倒:“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朕知道你要奏什么。”
“那陛下作何打算?”
“秦庸,你是大渊的宰相,你问朕怎么办,朕倒想问你呢。”宋继怒道。
“陛下,臣此刻也是无了主意啊。”秦庸这会儿是真的没有主意。
“那朕便换个宰相。”
“陛下,臣不能为陛下分忧,望陛下恕罪,臣今日前来便是希望与陛下商议对策,以谋共渡难关啊。”秦庸生怕这宋继一生气真的把他给换了。
“行了,兵部侍郎宇文甫建议太子亲征靖州,你怎么看?”
“陛下,万万不可啊,太子乃大渊储君,怎可轻易出征呐,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当如何是好?”
“噢?依宰相的意思,那不然朕御驾亲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好歹也有人继承大统了呗,总比太子亲征要好得多是不是?”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陛下与太子都是我大渊根基,皆不能披挂出征。”
“那你说说,眼下当如何?”
“既然宇文甫如此急于解陛下之忧,那不妨让他去靖州督军。”秦庸说道。
“秦庸,好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呐,你就不能真的替朕替这天下想想办法?”
“陛下,臣并非信口胡说,宇文甫从军多年,曾立下不少战功,这也是其为何能升任兵部侍郎一职的原因,臣以为,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像宇文甫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更是难能可贵,陛下何不仔细考虑考虑臣的提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357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357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四面楚歌)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烟云公子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