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史事讲将- 第48章谯国郡公——汪泽民(1/1)

文/徐夏半生
史事讲将 | 本章字数:1007  | 史事讲将txt下载 | 史事讲将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系统之逐鹿春秋唐醉三国之青州乱入白蛇向往的宅村系统战国雄主巅峰权臣大话水浒之武大郎传奇时空逆凰科技三国窃民北洋之华夏帝国

汪泽民,字叔志,宋代端明殿学士汪藻的七世孙,其先祖原系徽州婺源人,后寓居宣城,遂为宣城人。少小时家中贫困,但勤奋好学,贯通诸经,以《春秋》中乡贡,授职宁国路儒学正。汪泽民兴学教士,和宣城世家旧族交情很好,常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切磋诗文,还把妹妹嫁给梅氏后人,宣城历代文人雅士辈出,令汪泽民惊叹不已,他与宣城举人张师愚致力收集这些文人的作品和事迹,计划整理汇编成集。

汪泽民考中进士,授岳州路、平江路同知,朝廷征收江南包银,奉委办理,引起百姓不满而起事,为此,他被改任南安路推官。潮州路判官钱珍以私怨诬杀推官梁辑,牵涉到廉访副使刘安仁,下狱者多达200余人。汪泽民奉命审理此案,他悉心查访,依法办理,钱珍自杀,刘安仁以受贿除名,其余开释。

虽在各地为官,汪泽民仍不断和宣城友人诗文书信来往,留心编书之事,汪泽民任国子司业,与贡师道等修辽、金、宋三史,书成后升集贤直学士、阶太中大夫。这时,汪泽民已无心做官,打算告老回宣城专心编书,大学士和尚挽留他说:“集贤、翰林,实养老尊贤之地,先生何为遽去?愿少留,以副上意。”汪泽民说:“以布衣叨荣三品,志愿足矣。”于是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汪泽民移家宛陵,吟诗编撰,“超然若忘世者”。和友人秋游敬亭山,汪泽民作诗道:“湘中三年梦乡井,敬亭重游心自醒。双流夹镜一溪来,千仞齐云两峰并。丛祠秋报同奠桂,兰若晚酣催煮茗。晴岚暖翠灼花时,往觅丹梯登绝顶。”前后历时十几年,汪泽民终于和张师愚编成《宛陵群英集》,后来宣城人施璇刻板刊行。夙愿已了,汪泽民在家教儿子及外甥梅致和《春秋》。梅致和字彦远,后著《春秋类编》12卷、《文集》10卷、《咏马图诗》、《太湖十义刻象》等。

蕲黄义军进犯宣城,廉访使道童雅用汪泽民所施计策击退来犯者,守住了城池,次年长枪军琐南班等又来攻城,朋友劝汪泽民避离,汪泽民仍留下出谋划策,破城后遇害。宣城人把他葬在峄山,还在他旧居城南晏公桥畔建了祠堂,元廷追封他为谯国郡公,谥文节。

汪泽民著有诗集《巢深》、《燕山》、《宛陵遗稿》,编有《元诗选》等。他与张师愚合编的《宛陵群英集》,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共录作者近200人,诗1393首,分古今体订为28卷;虽然仅是一乡之歌咏,却足以称洋洋大观,这是宣城文化史上一部扛鼎巨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到明、清时期,宣城名士梅鼎祚、施闰章等在《宣城总集》和《宛陵群英集》的基础上,编成了宣城历史上最完备的诗文总集——《宛雅》。


状态提示: 第48章谯国郡公——汪泽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章:第47章长安图志——李好文 返回《史事讲将》目录下一章:第49章元末左相——贺唯一(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