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放开对稀缺资源的管制,允许其在竞争市场上自由交易,无疑是使资源配置实现优化的最有效途径。
下达了“不禁兼并”诏令的宋太祖,可以说有着超越时代的经济学眼光。
事实证明,宋代开放的土地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粮食产量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对土地私有的承认和对垦荒的鼓励(新开垦的土地一律不需纳税,对开荒成绩显著的县加以褒奖),促使农民大量开垦荒地,以至于耕地面积激增;二是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被创造和采用(弯锄、铁耙、龙骨翻车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产物);三是租佃制度的完善使得小农户可以用较低的代价获得生产资料,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总而言之,是亚当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积极扩大产量,更新技术,结果却是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科技的发展。
而国家“看的见的手”不断旁敲侧击,进一步将两宋推向封建社会物质繁荣的顶峰。
宋代土地政策的积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土地兼并的盛行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宋朝政府积极发展工商、采矿、纺织、加工业等行业,‘五行八作’这一成语就产生于此时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行业之多以及小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手工业的发达,又进一步导致商品经济的繁荣,从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荣光的片影。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往往是农民起义爆发的诱因,因此历朝历代才会对兼并现象大力遏制。
但这一现象最为严重的宋朝,却并未出现过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暴动(方腊、宋江起义都未对政权构成威胁)。
可以说,“不抑兼并”带来的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然而应该指出,缓解矛盾并不等于解决矛盾。
如果不是蒙古人的入侵打断了南宋社会的发展进程,赵家王朝恐怕早晚也要在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中瓦解。
同样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英国在这一背景下走向了工业革命(圈地运动),而中国社会却屡屡因此而陷入动荡不安,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受约束的土地交易的确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人们有必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宋朝的土地市场真的是完全自由,不受约束的么?只怕未必。刘敏心中念叨着,对宋朝的土地租赁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剖析:
宋朝的土地租赁市场是一个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田主提供生产资料,雇佣佃户耕种土地,收取地租作为回报。
佃户出卖自己的劳力,靠租种田主的土地维持生计;但和一般的劳动力市场不同,田主和佃户在土地租赁市场上的地位往往并不平等。
一方面,某一地区的土地常常由一个或者几个大地主所有;佃户选择的范围实在有限。
另一方面,华夏农户一向把背井离乡看作人生最大的惨事之一,何况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传播也不便捷的宋代,拖家带口去寻找一个地租较低的住处,无疑也是不理性的选择。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第一点意味着土地租赁市场实质上是一个由大地主垄断的。
“不抑兼并”是宋代统治者不抑制并鼓励土地自由买卖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政策与以往封建王朝的土地政策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魏晋至唐中前期,封建国家的土地政策以抑制兼并为主,其基本内容有三:
1.朝廷不同程度地限定各级地主的土地占有量(至少在法律条文上).
2.干涉土地买卖,设法延滞土地集中的速率。
3.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由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小农阶层。
国家通过直接控制土地和人口,直接向小农收取赋税,以保证租赋摇役的稳定和役兵制下的兵源,且防止地方豪强通过兼并土地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威胁国家统一。
但是,这一政策得以推行,必须仰赖于地广人稀和国家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中唐以后,人口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均田制、役兵制的崩溃和两税法出现,封建国家手中不再掌握大量土地,不再以受田丁男,而改以田亩和资产作为主要赋税征收标准。
在募兵制全面取代役兵制之后,封建国家也不再需要用国家土地控制小农阶层的方式来保证兵源。
宋初统治者根据唐末五代以来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通过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军事控御体制,在制度层面消除了地主豪强尾大不掉的隐患,也不必再刻意运用经济控制的方法。
因此,王朝抑制兼并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宋代施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也带来不少弊端,譬如王石洼村里的王三讲述的他的土地被寇环强行霸占;他只能用一头母牛给贾环耕田维持生计,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十分普遍;刘敏打算在华洲抓个典型“杀一儆百”!
刘敏在华洲抓的典型,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想压一压寇准这头犟驴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96848/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96848.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448章:白鹤寺(2))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十里木樨林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