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另一个版本,《魏略》中说法是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发生这件事,作者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唐代倒是有草船借箭之事
唐玄宗755年爆发了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由于玄宗的一连串决断失误,很快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并且称帝。眼看就要挺进潼关,直逼长安。由于玄宗的一连串决断失误,很快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并且称帝。眼看就要挺进潼关,直逼长安。为了切断南方对长安的粮食、财物供应,安禄山命人攻陷宋、曹等州。此时,很多州县的太守、县令都被吓破了胆,望风而降。雍丘县(在今河南省杞县)县令令狐潮也不例外。此时,很多州县的太守、县令都被吓破了胆,望风而降。雍丘县(在今河南省杞县)县令令狐潮也不例外。知道令狐潮这么没骨气投降了叛军后,张巡赶忙攻打雍丘城。在雍丘,他与另一位勇士贾贲的部队汇合。此时,雍丘城里囚困有很多令狐潮抓来的睢阳军的俘虏,他们原本是打算北上抗击叛军的。令狐把他们捆于庭院准备杀害。但这一天,他恰好要去见叛军某大将,出城了。于是,俘虏们赶紧抓住机会解开绳索,杀死了看守,成功“反客为主”。就这样,张、贾军队趁混乱轻松进城。随后,他们杀死了令狐潮的妻儿,据城自守。
令狐潮哪里吃得了这个亏?于是他联合叛军一次又一次地猛烈攻城。但由于守城的张巡指挥得所,将士们英勇无畏。所以令狐也不能奈他们何。但毕竟双方的悬殊是很大的,叛军以好几倍的力量攻城,城内的消耗可想而知。于是,某天,城内的箭终于用完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张巡的聪明才智就彻底发挥出来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他命人扎了千多个稻草人,披上黑衣,趁着夜色,缒到城下。令狐潮一看这么多“人”,“想来袭营,碾碎你们!”于是命手下拼命放箭。于是,张巡数箭数到手抽筋。几十万支箭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到手了。就这样,缒来缒去搞了好几次后,令狐潮累觉不爱了。于是,当张巡再一次夜缒而出的时候,令狐潮仿佛早就看穿了一切,于是,他不设防。于是,他损兵折将,逃出了十余里。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对于中国历史而言,赤壁之战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原本有望统一天下的曹操在这场大战中损失惨重,孙、刘两家趁势崛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并由此展开了一段精彩的三国历史。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
在这一年,世界也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壁之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96321/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9632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火烧赤壁)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紫禁城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