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1/1)

文/人民日报评论部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 | 本章字数:845  |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txt下载 |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妈的第二性淫途亦修仙鲜奶快递员(改编)家族俱乐部我的亲亲儿子卓尔-不存在的阴谋催眠魔戒炼狱十三天我的留美真实生活我的真实办公室情缘地下室【房间】一家五口为了爱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引用魏源的这句话,提出了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四个方面:短处、长处、长处中的短处、短处中的长处,也充分说明了识人之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那种简单地以“不错”或是“不行”的模糊评价来决定干部是“上”还是“下”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解见识;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这样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原典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不然,但取己所明而已,但取己所近而已。

——﹝清﹞魏源《默觚·治篇七》

■释义

《默觚》是清末思想家魏源的哲学著作,撰于道光十五至十九年(1835—1839年)。“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gu)”为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本书分《学篇》《治篇》两部分。

魏源在评价历代用人制度的得失和揭露清政府用人制度的弊端时,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思想:“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他指出,不了解一个人的短处,又不了解一个人的长处,不能发现一个人长处中的短处,也不能发现一个人短处中的长处,就无法合理用人、育人。为此,魏源提出了正确的用人育人方法:“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辟:同“避”,回避。认为用人就是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教育人就是成人所长,去人所短。魏源的人才思想充满了辩证法,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状态提示: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返回《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目录下一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快捷键→)

推荐阅读捡个杀手做老婆大国军垦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牧者密续我有一座随身农场女总裁的全能兵王反派就很无敌修罗剑神退下,让朕来龙王令梦幻西游之重返2005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