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一个较为长久的朝代的寿命一般都是两百到三百年。西汉和东汉各存在约两百年;大唐王朝约三百年;明朝是二百七六年年,清朝二百六十七年,朝代的寿命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开国皇帝将自己的子孙封王,为何反复出现削藩和叛乱?西汉王朝七国之乱,西晋王朝八王之乱,大明王朝靖难之役,难道不是唱的同一出戏吗?
且不说改朝换代这些很大的周而复始的重演,就是不同朝代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比如,各朝各代中,皇帝们深居宫中,经常围绕在皇帝们身边的要么是后宫佳丽,要么是太监,于是这两种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势力就出现了。因为大臣们隔皇帝太远,所以皇帝要依靠身边的人,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汉的灭亡主要是外戚专政,王莽篡汉。实际上,王莽是一个个人素质和修养很好的人,它的目标是想实现古书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结果改革失败,战争失败,成为被历史唾骂的贼人。东汉相继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专政,两者的势力此消彼长周而复始的轮回,后来出现“十常侍乱政”,继而为了谋诛宦竖,董卓进京了,天下大乱了。可以发现,东汉王朝直接亡于宦官,但是后世依然出现宦官乱政,连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监毒死过。明朝又出现大太监九千岁立皇帝刘谨,再后来出现魏忠贤,这些家伙都在朝廷里胡稿。为什么历史上重复出现阉竖的祸害?还有那吕后专政、武则天称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又是何其的相似,历史为什么又在这样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为什么屠戮功臣的事件在历史上也在反郎惫Τ甲钗厉害的,大概要数刘邦和朱元璋了。为什么恰恰这两个皇帝都是从一所有的布衣而奋斗成为皇帝的?为什么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却没有布衣出身的刘和朱厉害?为何历史又在重演?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这是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话。而就是到了今天,这句话也一样适用。
回想一百多年前,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结果为慈禧太后所终止。有人总一味的指责慈禧反动,但静下心来想一下,光绪等人动辄对官员革职,激进改革,实际上是很孤立的。
他们缺乏一定的动员,也缺少官僚集团的有力支持。而他们的变革依靠着几个拥有维新思想的人物,就没有集团内的共识,更不要说群众的支持了。
具备着理想的政治人物,哪怕所追求的理想真的崇高,也需要世俗的支持,因为改革触动的是别人的实际利益,这群人不见得和你拥有相同的理念,即使理念相同,在牵涉到具体的利益的时候也会暂时的抛却理念而追求利益。
我们看到改革不成,总是人头落地。改革成功,收获果实的也不见得是坚持理念的人。而那些接着改革大势,谋求利益、打击他人的权势人物才是最终的获益人。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性。
同样的,慈禧死后,小皇帝溥仪登基,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监国,继续行新政,他强令袁世凯退休。因为慈禧死后,载沣法控制这个实权派人物。
加强中央集权是正确的,但罢免掉一些政治实力派人物,用平庸的皇族去治理国家,也难以行新政。
权威,是很重要的。但权威背后的真正东西其实是政治实力。这两样,载沣都不具备。所以,清王朝虽然进行新政改革,但最终还是被翻,这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
别说从国家的层面去看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这小小的上江市何尝又不是如此?从如今文市长和姜山安的表现来看,他们这样做又何尝不是一种铤而走险?我想:或许他们已经被某种利益所绑架,否则的话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我说道:“这件事情市委那边应该很快就会知道的,而且我也相信文市长会去汇报此事。我说过了,我只是他的副手,所以我只能执行政府常务会最后的决定。尹市长,对不起,请你理解我。”
她叹息着说道:“你的意思是说,只要是文市长的决定你都会条件地去执行?”
我点头,“执行是一码子事,但是我依然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尹市长,你不也是这样的吗?”
她摇头道:“我所谓,反正我是民主党派的人。没有你们那么多的限制。”
这时候我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是文市长打来的,“冯市长,请你过来一下。”
我连声答应着,随即对尹市长说道:“对不起,文市长请我过去一趟。”
她摇头道:“哎!你也难。我不多说了。对了,我也要找文市长说件事情。我们一起去吧。”
进入到了文市长的办公室后我发现姜山安已经不在了,卢秘书长却还在里面。
文市长请我和尹市长坐下后才说道:“冯市长,刚才我想了一下,动用职工工资确实不大合适,这件事情我得感谢你和尹市长的提醒。目前我们上江市正是多事之秋,我们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809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809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十二章)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司徒浪子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