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者的区别和差距的认识,我也赞成这位阿姨的意见,无论从量级上看,还是从事物的本质上衡量,二者都是差距很大,距离很远的。但凡信仰者,必是宏远的、深厚的、博大深邃的思想作为基础的,这样的一种信念才可能配得上这个名称的。我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尽快走上人生高峰的攀登之路,从而减少无为的为生活琐事和人生过程中的纠结与犹疑所左右而虚度了大好年华。请师傅们给予实际的帮助为盼。
张博士先讲了一些周边的问题,他说,这女同学提出了一个很现实,也很有必要回答的紧迫问题。很好。我先来做一番铺垫性说明,然后,再有各位师傅回答和解说。
首先,从根本上讲,人间佛学不是宗教般的仪式繁琐,戒规居多,形式固化,说教非听信不可的一类必得信奉的死板教条。而是一种教育的方式,途径,办法。不是哪一条,你必须遵守,也不是你非学佛不可,没有这么一说。它是一个途径,一种办法,信与不信,那是你自己的事。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更符合广大人群的机制,让更多的人都认同,都信服的话语体系,教育体系和理论体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进而成为大家共同信服的力量,为众生解忧排难,度化众生,产生普世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我们看到的寺庙里的修行,跟我们国内分部所做的“人间佛学”不是一回事,这是佛学的人间化,是佛教的俗世化,而非要如何如何要你加入佛教团体。这一点大家务必搞清楚。寺庙里那些专门出家修行的人,没有一定的规矩,无异于各自为战,各行其是,那还得了,那不乱套了吗。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我们推广的是现实中的修行与生活和事业并行不悖的原则下的佛学助推而已并不干预哪个人的具体的生活和事业。
其次,国内分部的任务和目标是为国民和我们的国家服务性、奉献性的事业,而非盈利的组织或企业。这一点也需要诸位回去以后广为宣传。既然没有商业目的,就是要成为民众的贴心人和解惑排难的助手,不然,这个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对不对?就说举办全国性的比赛和出游活动吧,据说,也花了一百五十万元呢,若不是本着普度众生的目的,这又何必呢。也有人会说,你们办的刊物发现的数量多了,不是也赚钱嘛。这倒不假,那几分刊物若真的发行量很大了,是呢个赚钱的。但到了那时,我估计总部和国内分部又有了更大的设想了,刊物所赚的钱,还是回归国内人了。这是其一,还有建设佛学武校和佛学院的设想在等着跟多的钱呢。单说国内分部的项目,也还有好几个呢,这些都需要钱啊。
最后一个,世上的人很奇怪的,有的人一生下来就直奔主题,探讨人生的根本问题了,还有很多人是遇到解决不了问题时,才想到应该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的,更有广大的人群只为生计活着,忙了一代又一代,还是只为活着而奔忙和操劳,从来没有时间机缘为自己考虑过,一辈子就完了。这就是人跟人的差距和不同了。那么怎么才能既照顾好自己的生计问题,又能同时解决好终极性的问题呢?这就需要人类的自控能力,反思能力和应对能力等等智慧参与其中,才能很好的解决。
这也是人间佛学的宗旨之一吧。现实中的人生问题跟佛学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较好的路径吧。
这时,蒋师傅就记者说,张博士讲得很好。下面请总部的师傅们给大家做些探讨和分享。
总部一位年长的师傅说,今天的对谈很好,我对你们的热忱参与和积极发言很高兴,我都几十年没回过,看到你们这群来自祖国的年轻人,我就又想起了刚到欧洲那会的一些事了。几十年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祖国也在逐步强大起来,这是很好的形势,我们佛学总部最近开了一个只要会议商量着把总部的一部分迁回国内,意思就是要在东方本土大干一场了,我们也要我自己的祖国,那可是我们的根本啊,不做出点贡献还配做中国人嘛,对不对。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了亲人了,听着你们的交谈,看着你们很自信的模样,我就感到十分亲切。对于你们的问题,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是否给予重视和解答的。
我想说的是,你们这么年轻就接触了佛学,这是你们的福气啊。我们呢,就是要从思想观念层面上,从宇宙观的高度给予国人以全新的思域,上佳的开示,最大限度地为国内的民众服务,解除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扰为宗旨。刚才那位女孩说的问题,我说,也简单,回向,静坐,每天坚持几分钟,估计,邀不了多久,你自己就有了新的念头,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或措施了。境界的提升也没那么复杂,回去以后,认真地读读佛学刊物上的一些简单方法,许多看似很难办的问题,几天你就有了好的办法了。祝愿你们旅行愉快,简单,些,实在些,懂得静坐,多思,都会又所转变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7591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7591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80章 纵深的话题)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真情歌手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