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永乐十四年,朝廷不知怎地发现了建文帝的藏身之处,突然派兵捉拿,建文帝再无退路,而当时由于三宝太监四下西洋,海禁稍缓,这才在大家护送下趁夜乘船出海,远遁海外。
彼时老奴虽然年轻,但因老奴与慕容赫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密切,所以护送建文帝出海时,老奴也在其中,当时老奴并不知道护送的这个神秘客人就是建文帝,但从慕容世远和慕容赫父子的言行中,老奴猜到此人必定有着非凡的来历,心中好奇,于是后来趁慕容赫酒醉之时几番打听,方才知晓此事的来龙去脉!」萧翊听得十分仔细,不时捋捋银须,似乎在寻找阿福言语之中的漏洞,待阿福说完后,萧翊不屑地道:「就算你所说的全都属实,又如何?若是寻常人,还可以借此秘密上报官府,以出卖四大家族为条件,求得一世荣华富贵,对于老夫来说,又有何用呢?况且这一切都只是你一面之词,并无半点凭据!」逍遥使也点点头道:「不错!没有证据,所谓的秘密最多只能成为万千传闻故事之一,于本使毫无益处!」阿福故作神秘地道:「二位可知永乐皇帝为何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萧翊嗤之以鼻地道:「这还用问?当然是斩草除根,以防东山再起,危及他的皇位了!」阿福反问道:「说得对,不过至今已过去将近五十年,皇位都传了两代了,说不定建文帝早就魂归九天了,为何朝廷还在四处搜寻线索呢?」逍遥使接话道:「若是真如你所说,建文帝出逃海外,活到现在也已经年近古稀了,再回中原举事也不太可能了,但他还有后人,只要一天没有找到建文帝的确切下落,永乐帝和他的子孙便如芒在背,所以才会如此!」阿福激动得想要拍手称赞,却忘了手脚筋皆已被慕容秋挑断,费力抬起手臂,手腕却怎么也合不拢,只能哀叹一声,惨笑道:「逍遥使大人此言一针见血,老奴佩服!不过逍遥使大人只猜对了一半!」逍遥使眉头一挑,诧异地道:「哦?那另一半呢?」阿福肥丑的老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情,一字一顿地道:「传国玉玺!」萧翊浑身一震,须发皆动,脱口惊呼道:「传国玉玺?」阿福骄傲地回道:「不错!正是传国玉玺!当初建文帝逃出应天府时,将传国玉玺带在身边,希望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即便他做不到,还可以指望子孙后辈!因为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拿出这枚传国玉玺,他的子孙都能证明皇室嫡系血脉的身份,得到忠于建文帝的旧臣以及不满当朝皇帝之人的拥护!」萧翊若有所思地道:「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人说朱棣篡位,原来不止兵变夺权这一条!即便朱棣当年再怎么杀人灭口,封锁消息,篡改史料,但没有传国玉玺,他始终名不正言不顺!以此来看,朱棣派三宝太监数度下西洋,并不仅仅是找寻建文帝的下落,而且还为了失踪的传国玉玺!」逍遥使并不像萧翊那般激动,只是淡淡地道:「那传国玉玺究竟何在?莫非被建文帝一同带往海外了?」阿福道:「非也,建文帝逃亡海外,自知有生之年难以回到故国,所以将传国玉玺藏在了一处隐蔽之地,只待他的后代长大成人,再取回玉玺,召集旧臣,起兵夺回皇位!」逍遥使仔细思考了一番,提出了疑议:「既然建文帝出海之时就已计划复位之事,那他应该将玉玺留给他的子嗣,何必要藏起来呢?」阿福解释道:「逍遥使大人有所不知,建文帝膝下原有二子,建文帝逃出宫城时,因剃度乔装为僧,身边不便带子嗣,所以太子朱文奎与马皇后未能逃出,葬身于大火之中,次子朱文圭彼时尚在襁褓之中,邃被永乐帝所获,现幽禁于宫中,想要逃生难如登天,老奴认为,建文帝所指的后人并非次子朱文圭,而是另有其人!」萧翊道:「你的意思是,朱允炆还有第三个儿子?」阿福点头道:「不错!虽然老奴不敢确认,但慕容赫醉酒时还曾说过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6631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6631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万花劫】 (第六十三章 图穷匕见 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襄王无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