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段时日的折腾,她已经很疲惫:或许,她明白自己用尽一切的尝试,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煎熬。曾经是如此珍惜的,而换来的,却是如此令人心碎;或许,已经痛到没有感觉,只能诧异地看着事情一件一件的发生,自己宛若局外人一样,一切都那么的不真实,彷彿什么也没发生过:茫然、错愕,熟悉感逐渐被抽乾,不再有意义。无论如何,此时此刻理智怎么说:够了,已经受够了,放下这一切,什麽也不要再去想了。但情感上,却偶尔会发现自己做不到。
顾恺宁还记得自己教授的话:“死心和放下最大不同点在于,我们对一个人死心,几乎是否定他的一切,但我们对一件事情放下,仍然是接受这个人。”
回想跟教授讨论y的构念论时,主要是在谈「事件结果」和「信念或预期」不符的时候,会产生的负面心理感受。当我们预期一件事情会往a发生的时候,很不幸的他往b发生,我们会感受到焦虑或失望的情绪,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想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事件结果与预期不符,表示我们先前错误认识这个世界。毕竟对方跟自己是不同的人。我们彼此都有一些意见与价值观,各自陪我们生活了几十年。因为一些吸引力结合,相识相知相惜不过几年,势必有些相异的点。
很多人相信彼此的差异可以透过沟通、相互接纳来模合,难道错了吗?
答案是,错一半。
有些时候,除了沟通之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一般而言,根据冲突管理模式,沟通方式可以分成「整合或妥协」、「谦让」、「支配」、「逃避」,后三者,都是至少有一人的需求受到威胁或期待被违反,此时怎么办?
长久相处的夫妻,不可能事事都满意,许多时候,他们需要发展出一些「适应法则」才能维持婚姻。比方说,老夫老妻都能容忍彼此一些轻微的谎言,而这些谎或接受这些谎对彼此的关係反而是有帮助的 (例如:老公,你头发还有很多,是想多了。) 一开始你还为了对方做出不合妳意的事情生气或感到不舒服,但久了之后就包容他了,然而这裡的「包容」是怎么样的历程呢?
为什么有些事情你可以包容,有些事情无法?为什么有时你选择放下,有时却只能死心?
最简单的回答,似乎是当你感觉不到他还爱你,你便死心了;反之若这次事件只是他的一个坏习惯,你还是从其他方面感受到它爱你,那么你选择放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56459/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5645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3.第 3 章)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糯米酣酣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