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两人同朝为官,相互扶持。
在[朝堂论政]上,他和沈太老爷,邹洪昌,同政。
那这位夫子叫什么?
沈长安听到提起自己的太爷爷,便更加好奇这位夫子。
何曦之道:“姓陶,名哲,字柳河。”
“喏,刚才我们从河边柳树过来不是看到一座竹屋吗。”何曦之提示沈长安,“那就是他的家,白丁客居。”
“据说他是陶渊明的旁支后属,祖籍就是江西浔阳,离咱们鄠县不远。”何曦之笑着摇了摇头,“你看他,学五柳先生种河边柳树,也不知道是不是学先人之风呢。”
沈长安,哦,原来这样。
不过后面的话让沈长安颇为震撼。
那就是这位随性洒脱的陶哲夫子是很不简单的。陶哲五十年前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属翰林院时进后生。考中进士后,通过[点翰林]进入的翰林院,当时是荣耀一极的事,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啊。
翰林院是将来国家阁老重臣的养成所在,聚集当代最精英的知识分子。翰林院学士也是大正社会中地位最高学士。多少学子考生梦寐一生,只为一朝入仕翰林院。
不过后来他如何迂绕成为国子监下的小小县学正,期间坎坷和曲折,何曦之也没提。沈长安猜测,大概曦之大叔也不知道吧。
学正,是路、州、县的学官,属于基层官员编制,秩正九品。品阶和待遇与翰林院士,说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陶哲原是被贬至南江通州,后来年岁辗转回到江西定居在豫章,二年后,右迁为县学正。据说他有过一位夫人,柳氏,两人恩爱有加。
早年柳氏陪他入仕一路至翰林院,之后病逝在都城至通州的发配路途上,陶哲为悼念亡妻,在所居之处种满柳树,改字为‘柳河’。
陶柳河膝下无子,自柳氏死后也未再续弦一直独居至今。他好讲学,不吝啬传道解惑,平日除了去县学讲课,闲暇时也会在城外设席教授。
有教无类,上至秀才举人,下至贩夫走卒。
只要有心求学,他乐而授之,从不以学欺人,也被笑称为最不端架子的‘白丁先生’。
早年间陶柳河名声在外,成为县学正后,来拜访求教的人甚多,他的白丁客居更是常年门庭若市,有人为求一见,不惜万里奔赴赶来,只为一目睹其才情和端容。
陶柳河大方笑称,怕是自己在都城任官时,恐也没有这样受追捧过。
自然。在都城为官时,他清正廉洁,追随老院士从未有过假公济私。曾多少次有人欲暗箱操作向他行贿套要考题,他顶着压力悉数回绝,后积极上禀进言,加强修学科举进考制度。
众多年后,他只是一介小小县学正,却无私广布学理,自然,受后生尊敬。
邹洪昌站在人群后头,默默注视他这位旧年老友,似落寞似笑,道,我年长他不少,阅尽人事百态,却也,远不及他的那份豁达与坦荡。
沈长安正在一手托木板,一手拿笔,奋力记着陶柳河正在讲学的内容,听到先生感慨不由得停笔,心想。
先生也很豁达啊。
果然,还是太年幼,境界不够。
他托腮忖度,心里有小小的渴望,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修成先生和柳河先生那样的大境界啊。
然后那种渴望变得越来越炽热。
放在心里构成一张科举蓝图。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3920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3920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20.柳先生)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斗北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