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随即给杨籽介绍了“黄旗山上挂灯笼”的由来:
黄旗山的那个山头,是东莞县城的制高点。最早上面有棵千年古榕树,榕树的树干中有一个大洞,洞中聚了数以万计的莹火虫。
每到晚上,聚集榕树周围的萤火虫发出的红光,远远望去,就好似山顶上挂着一个大红灯笼。
古老的东莞县城陆路交通很不发达。主要依靠周边的海湾、江道、河涌行船作为交通依靠。夜行的船只把那个因萤火虫而聚的一团红光,作为航行的灯塔。红灯笼发光之处,即可辨明:那是东莞县城!
时更岁转,那棵古榕树寿尽枯死,化为柴烟。那些莹火虫各自散去,不知所踪。往来东莞的夜行船只就失去了指路的明灯。
于是县衙就在那个山头安上了一个大红灯笼,每到夜晚,衙役便在灯笼里面点满烛火。继续用光明指引着夜行的路。
现在的大红灯笼,已经通上了电。那个山头也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爬山、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竖立黄旗山顶的红灯笼,成了东莞市的一大标志性景观。
杨籽又去细看了公园侧门内的简介牌。
这片山岭是岭南的名岭之一。黄旗山也叫祖山、主山、朝山、镇山、文笔峰。因地形好似一面旗帜,原本山上土石、草木多为黄色,故得名:黄旗山,或黄旗岭。
这是一处龙脉之地。相传北宋徽宗年间,一位主攻风水之术的、名扬九州的道士,一路追寻龙脉至岭南,一无所获。路过此地,时逢东莞县大旱,瘟疫横行;死人无数。极有灭城绝种之势。
道士无术可解,正愁苦之际。看到一位白衫妇人匍匐地上大哭。遂走到妇人跟前去探问缘由。白衫妇人突然化作一缕白烟飘走,山间天空随即出现一片紫色祥云。
道士顿悟:那白衫妇人是南海观世音菩萨。道士于是隐居此山中。游说东莞民众,集资建庙,伏拜观音娘娘。
大殿用紫色琉璃瓦罩顶。大殿落成、开光之时,天降大雨。东莞旱灾解除,瘟疫散去。
此后千百年,有观音菩萨保佑,东莞无大乱。
后来东莞周边民众蜂涌至观音庙,感恩、拜求菩萨观世音!以致黄旗山古庙,至今是周边香火最旺的庙宇。
黄旗山也是历代农民起义军聚扎之地。著名的八路军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就曾经把这里作为据点、指挥部。
为赶走小日本贼寇,解放东莞县城,剿灭匪患;立下赫赫战功。
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莞籍民族英雄!缅怀于后世代代国人心中。
黄旗岭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游玩、吟诗、题字必去的文化名岭。
黄旗山中同时座落一处道观,一个尼姑庵。
可见此山的龙脉气象有多吸引众仙。
也更加体现了东莞人民对信昂自由的包容。
杨籽和阿美路过那处道观。相比观佛寺的香火燎绕群山、爆竹响彻天空的场景。
道观却显得极为冷清。
观内,三两个清瘦的道士在院中盘坐修功。不见几个游客。
杨籽想起曾经在书上看过的几句话来。
盛世天下佛门昌,道家深山独自藏;
乱世菩萨不济事,老君背剑救苍生!
这或许是各自的信众,从另一个层面,表述了道教与佛教追求的本真的大不同。
杨籽退身离开观门。
……
“又在想什么呢?小东西。”
“我在想:那些用烤乳猪供奉不吃荤腥的佛祖的人,应该把乳猪提到这里的道观才对。”
“你看那边的斋戒的和尚,一个个肥头大耳的;而这边可以吃荤的道士,却瘦成那个样子。”
“那里的和尚只吃素才怪!我听说:很多和尚傍晚关闭庙门之后,就各自开车回家陪老婆孩子去了!第二天又准时来庙里上班。特别是那几个算卦的和尚!”
“那你还信他们?掏大钱算命?”
“我那是施舍!施舍!你懂不懂?!和你给小乞丐钱还不同!”
“对了,小东西!你对那个道观这么感兴趣?满脸虔诚,还退着身子出门?”
“相比在中国大势流行的基督教、天主教、印度佛教,甚至前几年恶贯满盈的邪教‘’;我觉得道教才是咱中国本土的信仰文化。”
“除了共产党,现在咱们中国的一般民众,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信仰了。还不是哪家声势造的大,哪家的神通传得邪乎;去哪家烧香磕头?你看那抬着烤乳猪跪拜佛祖的几拔人,他们真的懂信仰文化?”
“那你信什么?信道??”
“我!我现在信钱!我要有了钱,富可敌国。别说一两个女人!就是这里的大小鬼,各路神仙,都会主动跑过来给我抬轿!信不信?”
“哈哈!我信!我也信钱!”
“我喜欢那些道士的仙风傲骨的气质。唉!等再过几年,我了却了凡尘俗念,就去武当山拜师求道,归隐山林!”
“我支持你!不用去武当山!就在这个道观吧!听说道士哪个门派可以正大光明的有女人哦!”
“我去那边的尼姑庵当尼庵!不行!那个尼姑庵的尼姑太凄苦;不给男人靠近院门。”
“我嘛……!我就租下这片荔枝林,搭几间房子。领着你的大大小小、各类的情人们,在林子里种菜,养鸡鸭鹅,养猪羊。杀肉做菜。指挥她们,排队给你去道观送饭;馋死那班庙里的和尚!好不好?”
“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3317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3317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53章 《》上卷53 黄旗山上挂灯笼)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乡野赋歌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