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三国之最风流- 35 褒贬由人(2/2)

文/赵子曰
三国之最风流 | 本章字数:1168  | 三国之最风流txt下载 | 三国之最风流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乱世摄政王圣母的救赎三国之仲谋天下抗日之兵王传说穿书之徒弟是反派满唐华彩惊惧盛宴谍海女王花蛇王宠后北京的部队大院天道闲民半步多欲望传说
贬低,亦有如像李宣这样重实学不重经文诗赋的人,对他大力称赞,比如阳翟本县的俊杰枣祗。

在和他畅谈了一天一夜后,枣祗出了督邮舍的院门就大发慨叹:“盛名之下无虚士。”

回到家里,他的父兄问他:“昨天去哪儿了?一整夜都不归家。”

他回答说道:“去见咱们郡的后来领袖了。”

“谁是后来领袖?”

“北部督邮荀贞之。”

他的父兄非常惊奇:“繁钦、杜袭、李缄诸子俱言称贞之虽英气勃勃,惜无学问,远逊文若、公达。你为何独言他是吾郡之‘后来领袖’?”后来领袖,颍川郡以后的领袖,这个评价太高了。

枣祗说道:“我先与贞之谈论经学,他不及我。继又谈论诗赋文章,我二人鼓旗相当。再又谈论各地风土山川,我不及他。末又议论前朝历代之政治得失,当今朝局之时政利弊,他胜我千里,我望尘不及。襄城县李瓒说与贞之对谈‘使人忘疲,不觉昼夜之流逝’,确实如此!”

所谓“当局者迷”。谈论经学、文章,荀贞不如当世的才俊,但若议论整个的历史走向,比较前代和本朝的政治得失,以及展望未来,推断国家社会将会向一个什么方向发展,他却是当下最有发言权的。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本就在此。这个“预见未来”,好比“先知”的能耐在经学家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像枣祗这样的“能士”看来却就是惊天动地般的了不起。

话说回来,李瓒和李缄都是李膺的后人,两人对荀贞的评价却褒贬不同,也是有趣。

当荀贞没有出名的时候,他的族人们对他“自请为亭长”的举动已是褒贬不一。现在出了名,郡人、士子们对他依然是褒贬不一。有小夏、小任、程偃这些耳目在,褒扬他的话,他听说了,贬低他的话,他也听说了。他没有能力去阻止别人的议论,唯一能做好的是自己的本心态度。他的态度很简单:褒贬由人。

张直家夜宴过去后没多久,他得到了一个消息。这消息是小夏打探到的:“昨天有人在街上见到刘邓了。”

“噢?”

小夏小心翼翼地说道:“他骑着马跟在波连的后头。”

“噢。”

“看样子好像是被波连招揽去了。”

“噢!”

“要不要小人们做些什么?”

“嗯?做什么?”

“阿偃他们很生气。刘邓明知波连与张直交好,却偏还投到他的门下!太不像话了。”

“我是不是说过以后不准人在我面前提刘邓的名字?”

“是,是。”

小夏偷看荀贞脸se,见他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猜不透他的心思,不再说了。

……

到了四月中旬,天仍未雨。

yin修斋戒数i后,带着郡府里的大小吏员,不辞路远地去了趟嵩山,登高祈雨。在烈i底下曝晒了半晌,没什么效果。直到五月初,才零零落落地掉了几滴雨水,下了一场小雨。

每当休沐归家之时,荀贞都会察看沿途的麦田。各县、乡虽奉太守府的命令俱皆组织了大批的人手运水抗旱救灾,但成效不大,今年的夏种肯定是被耽误了,百姓们一个个愁容满面。好在yin修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及早着手从外地买粮,买来的粮食络绎运回郡里,勉强安稳住了民心。

五月初,雨后次i,一纸诏书送到郡府,新任的铁官长被任命下来了,正是沈容。


状态提示: 35 褒贬由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35 褒贬由人(2/2) 返回《三国之最风流》目录下一章:1 光和六年(上)(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