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伯这才看见石虎那边壁上刻着药王石像,还有许多药典、药方,和药王的炼药丹诀歌。他仔细看着,心里才多少有点欣慰。
来这偏僻地方的人太少了,他们看了一会也没人谈论,只好感叹着原路返回清音阁。祥合他们还没回来,老蝴蝶一见面就问看的怎样。
常大伯把自己看到的情况给老蝴蝶两口和柳枝说了一遍,他们听了能干什么?无非和自己一个心情,只有感叹、惋惜,为药王叫屈。 正是:
老农自己把话说,再说又能做什么?
世态炎凉寻常事,人间不平比山多。
寺院菩萨香火盛,真正救过哪一个?
游客只为美景醉,有谁会管对与错?
他们议论了一阵子,去看猴子的人还没回来,常大伯为了扭转话题就说:“娥英,趁现在没事,给我们把没看到的名景介绍介绍。”
老蝴蝶接着说:“对呀,我早就说看景不如听景,咱去不了的地方,你给咱说说也是一样的。好不容易来峨眉一趟,尽量多知道一点。”
娥英说:“那好,象池月夜肯定看不到了,我就给大家说说吧。洗象池,传说是普贤菩萨给白象洗澡的地方,其景色可与西湖的平湖秋月比美,也是峨眉赏月最佳之处。周围云收雾敛、遥天一碧,秋风送爽、肃穆恬静。明镜似的秋月,斜嵌在洁净如洗的蓝天上;茂密的冷杉林萧萧瑟瑟、低吟轻语。月光透过丛林,那些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全都沉浸在朦朦月色之中。古刹好像侧卧的大象头,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像拖长的象鼻。不知是巧合,还是设计师匠心独具,在蓝天的映衬下,剪影清晰、格外逼真有神。”
柳枝听到这里就说:“啊呀,中秋的月光不论照到哪里都是一样明。咱经了一辈子啦,啥不知道,照在路上、草上、庄稼地里也很美。天底下的人在哪里都能看到,何必上到那么高的山上看,图了个啥吗?”
常大伯忙说:“你只听别打岔,到底不一样么。历代文人雅士都在这里吟诗作赋、赞美峨眉月光,就没有人在庄稼地里作过什么诗。我记得宋朝陆游就写过: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的千古名句。”
娥英接着说:“不一样,的确不一样,哪里皓月高悬、满天清晖,千山月色、柔和似水,游客有步入广寒月宫之感。特别是中秋时节,月移清天,六方池内,一汪清泉,明月恰好映在池中,两月相对,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真是美不胜收呀!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绝唱。还有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等等名诗、名联不计其数。大部分咱不理解,也记不了那么多。”
老蝴蝶囔囔着说:“什么文人雅士,多是些助红灭黑的添勾子货。他们要是肯在庄稼地里作诗,不一定没有山上好。我觉得柳嫂说得不无道理,普天之下的月光,不论照到哪里都是一样美,不可能偏谁向谁。”
他老婆说:“对啦,再别能了。月光一样,诗不一样,人家就是写的好吗。咱不会写,也不懂得,有啥资格对伟大的诗人说三道四哩?”
娥英又说:“这话说得不错,人家的确写得好,含义太深,我这上过大学的人都理解不了,何况是普通百姓。咱们还是不说为妙。”
常大伯说:“不说就不说啦,总算知道象池月夜是怎么回事啦。十景中还有一处萝峰晴云咱也没去过,能不能大概介绍一下?”
娥英说:“当然可以。萝峰就在下边的伏虎寺右侧不远的地方,要看一会坐车就能去。哪里是峨眉少见的松树聚生地,当雨后天晴时,烟云从涧谷中袅袅升起,朵朵白云从伏虎岭缓缓飘过,飘到萝峰顶上,飘到游客身旁,缠绕在松树之间。变幻百出,时而飞舞轻游,时而飘向岭下,显示出峨眉山云彩多变地流动美。最为特别的一点就是:当空中云雾漂浮在萝峰岭上空时,岭上的云雾自会膨胀扩大,迅速向浮云伸展。好像迎接、拥抱来宾似的,直到与外来云朵连在一起、打成一片为止。”
这时候,祥合、小乔和杏花领着孩子回来了。小乔听到娥英的话就说:“是呀,萝峰晴云的确很美,我记得明代有个文学家写了一首《归云阁》,里边描绘云出云归的景象恰到好处:云从山上起,泉从石下流。多少游山人,长啸倚山阁。晓钟有云出,晚钟有云归。游人应未惯,忽讶云生衣。这首诗我以前爱读,今天到这里来,不知能不能亲身体会一下?”
娥英说:“今天可能不行,萝峰晴云要在夏天雨过天晴的时候才会出现,现在不是时候。不过,游人每到哪里,都有一种身在云中的感受。”
老蝴蝶说:“哪里好像没有寺庙,如果顺路、时间允许就去看看。”
娥英又说:“有个萝峰庵,也叫萝峰禅院。过去的荒废了,现在的是1987年6月重建的。门前有副对联是:一尘不染三千界,万法皆空十二音。庵后是墓塔林,为峨眉高僧圆寂归宿之所,游人轻易不到哪里去。”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0732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0732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116清音阁寺后奠药王 二王庙像前祭李冰)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十斗凡人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