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3/4)

文/洪山诗人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本章字数:1931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txt下载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太上归剑录废柴倾世逆天傻小姐乡村小说大夏逍遥皇借精生子艳福享小妈太诱人大开眼戒我的妻子和父亲龙枫传奇之九龙神剑无限笑傲江湖罗命门龙吟鹰啸
自在。虽然现在还未遭到毁坏灭失,但终究它是空的。《维摩经》记载:‘这个身体如同浮云,片刻间就变化、灭去了。’

再有,常观察自己身体,它是虚空清净的,如同影子一样,可见不可得。而智慧是从影子中产生的,终究没有它的归属地。它〔本心〕不动,但又随着环境而示现。它〔本心〕的变化没有穷尽。六根从虚空中长出,六根也是空寂的。

六根分别接触到的境相,要知道都是梦幻。如同眼睛看见东西,但眼睛里却没东西。如同镜子里映出形象,非常清楚,但形象在空间里,镜子里并没东西。人脸不会到镜子里去,镜子也不会到脸里去。这般互相推敲就知道了,镜子和人脸本来就不出不入,不来不去。这就是‘如来’的意思。

这般细致推究,就知道眼睛看见的,镜子映出来的,本来就恒久空寂。镜子照映、眼睛照映都是一样。将这个道理,推敲到鼻、舌等各感官,道理也是一样。要知道,眼睛本来是空的,看见的形象是身外物。耳朵听见的声音是身外物。鼻子闻到的气味是身外物。舌头尝到的味道是身外物。意识感受到的境相是身外物。身体感受到的触觉是身外物。这样观察,就是‘观空寂’。

看见了形象,不应接受过来。不接受形象,那么形象〔对自己来说〕就是空的。空,就是无相。无相,就不会产生相应行为。这就是解脱门,修学的人就获得解脱。对待身体其它感官也是这样。再说一遍。要常想到,〔自己〕身体六根是空的,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

《遗教经》记载:‘在中夜的时候,寂静无声。’要知道,如来说法以空寂为本。要常想到,六根是空寂的,永远如同中夜时候的寂静。白天看机、听见的,都是身外事,自己的身中常是‘空净’。

3、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就是通过‘空净眼’专注看一个物体,无论白昼晚上,一直这样不动。内心如果散乱出去,立刻收回来,如同绳子捆绑着鸟的脚,鸟想飞走就拉回来。终日这样看,不要停下来。如此杂念消除,心自然定下来。

4、心心相续,禅修境界提升

上述五种方法,都是大乘道理,都是依据经文记载,不是佛理外的妄说。这是‘无漏业’,也是‘完全的道理’。超过声闻地,直接走向菩萨道。听闻的人,应当修行,不要怀疑。如同人学射箭,刚刚开始射的时候只能大致瞄准。之后,逐渐开始精确瞄准。先射在大概范围内,接着射在小范围内,然后可以射中一毛。之后可以把一根毛射成一百份,最后可以射中毛发的百分之一。再之后,后面的箭,可以射中前面的箭,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这是比喻,教导人如何修道。要念念安住在心,心心相续,没有片刻的间断。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再有,经文记载:‘以智慧箭,射中三解脱门,前箭尾被射开,夹着后箭尾,不令前箭落下来。’又如同如钻火,还未摩擦发热就停下来了。虽然想出火,却难以得到。又如同家里有如意珠,想什么得到什么。忽然如意珠丢了,念念之中都在想找到它;又如毒箭射中自己,箭竿虽然拔出来,但是箭头还在身体里。这般受苦痛,片刻也不会忘记。念念常在心,就像这样。

九、不要轻传禅修方法

以上这修学的方法纲要,不得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如何判断对方是否该不该传法?不是自己吝啬佛法,不肯传授他人。只是担心面前这人不相信修禅方法,会让他陷入毁谤佛法的罪名。所以必须选择性的教导,不要轻率地就传授了。谨慎啊!谨慎啊!

法海虽然无量,只要根据一句话去修行即可。证悟后,就可以忘记教导的内容,甚至一句话也不再需要。这样就了脱知见,就是得佛意了。

十、刚学坐禅时,选择一个安静地方,直观身体和内心。

观察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贪嗔痴念头。无论善恶,无论对方和自己关系好坏,无论对方是圣人还是凡人,甚至一切境相,应当这样观察:‘从本以来,这些都是空寂的,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就什么都没有,完全在寂灭中;从本以来,就是清净解脱的。’

不论白天晚上、行住坐卧,常常这样观察。就明白了,自己身体如同水中月、镜中形象、热时的炎、空谷回声。若说这个身体存在,到哪都不可见;若说身体不存在,分明就一直在眼前。诸佛法身,也是同样道理。

于是知道了,自己身体从无量劫以来,完全没出生过;从今以后,也完全没人会死。若能常常这样观察,就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以来的极重恶业,自然消灭。除非此人怀疑不信,那就不能开悟了。若相信这些道理,依教修行,各个都能悟入‘无生’的真理。

十一、再有,若心随着环境起心动念,怎么对付?

这人觉悟到自己起心动念了,就观察开始动念的那个环境点,它完全没有起来过。这心随环境动念时,念头不从十方来,也无处可去。常观心的‘攀缘’,以觉悟观察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心就能‘粗略的安定’。若能安住内心,不再因环境起念,随定力保持寂定,随定力停息各种烦恼,不再造作新业力,这就叫‘解脱’。

若心因环境烦恼,闷乱昏沉,就要通过自我调节,散除烦恼。

状态提示: 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3/4) 返回《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目录下一页: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3/4)(快捷键→)

推荐阅读至尊召唤师太一道果山河志异丧气仙修真高手的田园生活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修仙:开局从药童开始带着农场混异界武夫我在诡异世界谨慎修仙我在尊魂幡里当主魂柯南之我不是蛇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