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釉质与胎质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这样的现象在五大名窑的其他的窑口上非常的少见。
不是说没有,而是少见。这也是定窑的大特点。你看看我这件瓷瓶上,上面就是有泪珠痕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这样的特性也是让文人非常的喜欢定窑的瓷器了。
当然,定窑的瓷器还是有其他的特点的,比如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这也是定窑地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鉴定起来要注意一下这样的事情。
而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
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定窑的这个创新是什么人发明的。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当时地工匠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嘛。但是是群众的力量那是一定的。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
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细腻,就像是在绣花一样,这个在别的瓷器上也是不多见的。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
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
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这样地方法虽然不是定窑独创的,但是定窑在这印花上面也是有很大的创新性的,可以说是继承性的发展了这个工艺。
而在定窑的瓷器中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更是别具一格。
而且可用让瓷器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更为夸张。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
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这就证明当时地佛教已经是有相当多地人接受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开始普遍的认可了佛教了。
这样的纹饰中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
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
早期定窑器物中,有地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而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更进一步的表现手法。
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
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
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这样的手法应该是从古代地雕刻佛像那里借鉴过来地。因为这样的雕刻地线条那种比较柔和的一种手法。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就是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
自然这样的瓷器价值也就高出同类不少了。定窑中晚期的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艺术水平很高。
这和定窑早期的那种凌乱感觉是有天壤之别的,这也是为什么两者的差别不小的一个原因。
定窑印花虽然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但是也是有少量的精品传世的。
讲完了这些定窑的艺术特点以后,神眼张说:“在大英博物馆里面就收藏有这样的一类定窑的瓷器。内外皆有印花,据说是当年圆明园的一件藏品。殊为少见。可惜现在我们不容易见到。”
见到是能够见到的,去伦敦就成了,但是去了伦敦就一定能够进去大英博物馆吗?
去了大英博物馆的话,是不是就能够一定见到那件定窑的瓷器啊。
人家博物馆万一今天不展出这件古董怎么样办啊。因此就算是去大英博物馆人家都未必让你看上那件瓷器。
当然了王家三兄弟也没有什么去出国的野心。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出国。不过这一趟来潘家园非常的是时候,这一次让兄弟三个人了解到了什么叫做定窑的。
而这个也是王大贵在潘家园买了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03525/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03525.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三百二十二章定窑瓷)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元宝谢谢您的支持!!